Qemu 模擬環境¶
這一章節主要介紹如何使用 QEMU 來搭建調試分析環境。爲了使用 qemu 啓動和調試內核,我們需要內核、qemu、文件系統。
準備¶
內核¶
這個在之前已經編譯完成了。
QEMU¶
關於 QEMU 的介紹與安裝請參考 ctf-tools
。
文件系統¶
這裏我們使用 busybox 來構建一個簡單的文件系統。
下載編譯 busybox¶
下載 busybox¶
❯ wget https://busybox.net/downloads/busybox-1.32.1.tar.bz2
❯ tar -jxf busybox-1.32.1.tar.bz2
配置¶
❯ make menuconfig
在 Setttings 選中 Build static binary (no shared libs),將 busybox 編譯爲靜態鏈接的文件;在 Linux System Utilities 中取消選中 Support mounting NFS file systems on Linux < 2.6.23 (NEW);在 Networking Utilities 中取消選中 inetd。
編譯¶
make -j3
配置文件系統¶
使用 busybox 創建 _install
目錄,使用命令:
make install
在編譯完成後,我們在 _install
目錄下創建以下文件夾
❯ mkdir -p proc sys dev etc/init.d
並創建 init
作爲 linux 的啓動腳本,內容爲
#!/bin/sh
echo "INIT SCRIPT"
mkdir /tmp
mount -t proc none /proc
mount -t sysfs none /sys
mount -t devtmpfs none /dev
mount -t debugfs none /sys/kernel/debug
mount -t tmpfs none /tmp
echo -e "Boot took $(cut -d' ' -f1 /proc/uptime) seconds"
setsid /bin/cttyhack setuidgid 1000 /bin/sh
將腳本加上可執行權限,以便於執行。
❯ chmod +x init
之後在 _install
目錄下打包整個文件系統
❯ find . | cpio -o --format=newc > ../rootfs.img
5367 blocks
當然,我們還可以使用如下的命令重新解包文件系統
cpio -idmv < rootfs.img
啓動內核¶
這裏以前面編譯好的 Linux 內核、文件系統鏡像爲例來介紹如何啓動內核。我們可以直接使用下面的腳本來啓動 Linux 內核
#!/bin/sh
qemu-system-x86_64 \
-m 64M \
-nographic \
-kernel ./bzImage \
-initrd ./rootfs.img \
-append "root=/dev/ram rw console=ttyS0 oops=panic panic=1 kaslr" \
-smp cores=2,threads=1 \
-cpu kvm64
啓動後的效果如下
Boot took 2.05 seconds
/ $ [ 2.265131] tsc: Refined TSC clocksource calibration: 2399.950 MHz
[ 2.265561] clocksource: tsc: mask: 0xffffffffffffffff max_cycles: 0x2298086d749, max_idle_ns: 440795294037 ns
[ 2.266131] clocksource: Switched to clocksource tsc
/ $
/ $ ls
bin etc linuxrc root sys usr
dev init proc sbin tmp
在沒有設置 monitor 時,我們可以使用ctrl-a+c
來進入 monitor,可以看到 monitor 提供了很多命令。
/ $ QEMU 5.2.0 monitor - type 'help' for more information
(qemu) help
acl_add aclname match allow|deny [index] -- add a match rule to the access control list
acl_policy aclname allow|deny -- set default access control list policy
acl_remove aclname match -- remove a match rule from the access control list
acl_reset aclname -- reset the access control list
acl_show aclname -- list rules in the access control list
...
在用 qemu 啓動內核時,常用的選項如下
- -m, 指定RAM大小,默認 384M
- -kernel,指定內核鏡像文件 bzImage 路徑
- -initrd,設置內核啓動的內存文件系統
-smp [cpus=]n[,cores=cores][,threads=threads][,dies=dies][,sockets=sockets][,maxcpus=maxcpus]
,指定使用到的核數。- -cpu,指定指定要模擬的處理器架構,可以同時開啓一些保護,如
- +smap,開啓 smap 保護
- +smep,開啓 smep 保護
- -nographic,表示不需要圖形界面
- -monitor,對 qemu 提供的控制檯進行重定向,如果沒有設置的話,可以直接進入控制檯。
- -append,附加選項
nokaslr
關閉隨機偏移- console=ttyS0,和
nographic
一起使用,啓動的界面就變成了當前終端。
加載驅動¶
當然,我們還可以加載之前編譯的驅動。將生成的 ko 文件拷貝到 busybox 的 _install
目錄下,然後對啓動腳本進行修改,添加 insmod /ko_test.ko
,具體如下
#!/bin/sh
echo "INIT SCRIPT"
mkdir /tmp
mount -t proc none /proc
mount -t sysfs none /sys
mount -t devtmpfs none /dev
mount -t debugfs none /sys/kernel/debug
mount -t tmpfs none /tmp
insmod /ko_test.ko
echo -e "Boot took $(cut -d' ' -f1 /proc/uptime) seconds"
setsid /bin/cttyhack setuidgid 1000 /bin/sh
poweroff -f
qemu 啓動內核後,我們可以使用 dmesg 查看輸出,可以看到確實加載了對應的 ko。
[ 2.019440] ko_test: loading out-of-tree module taints kernel.
[ 2.020847] ko_test: module verification failed: signature and/or required key missing - tainting kernel
[ 2.025423] This is a test ko!
調試分析¶
這裏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如何調試內核。
調試建議¶
爲了方便調試,我們可以使用 root 用戶啓動 shell,即修改 init 腳本中對應的代碼
- setsid /bin/cttyhack setuidgid 1000 /bin/sh
+ setsid /bin/cttyhack setuidgid 0 /bin/sh
此外,我們還可以在啓動時,指定內核關閉隨機化
#!/bin/sh
qemu-system-x86_64 \
-m 64M \
-nographic \
-kernel ./bzImage \
-initrd ./rootfs.img \
-append "root=/dev/ram rw console=ttyS0 oops=panic panic=1 nokaslr" \
-smp cores=2,threads=1 \
-cpu kvm64
基本操作¶
獲取內核特定符號地址
grep prepare_kernel_cred /proc/kallsyms
grep commit_creds /proc/kallsyms
查看裝載的驅動
lsmod
獲取驅動加載的基地址
# method 1
grep target_module_name /proc/modules
# method 2
cat /sys/module/target_module_name/sections/.text
/sys/module/ 目錄下存放着加載的各個模塊的信息。
啓動調試¶
qemu 其實提供了調試內核的接口,我們可以在啓動參數中添加 -gdb dev
來啓動調試服務。最常見的操作爲在一個端口監聽一個 tcp 連接。 QEMU 同時提供了一個簡寫的方式 -s
,表示 -gdb tcp::1234
,即在 1234 端口開啓一個 gdbserver。
當我們以調試模式啓動內核後,我們就可以在另外一個終端內使用如下命令來連接到對應的 gdbserver,開始調試。
gdb -q -ex "target remote localhost:1234"
在啓動內核後,我們可以使用 add-symbol-file
來添加符號信息,比如
add-symbol-file vmlinux addr_of_vmlinux
add-symbol-file ./your_module.ko addr_of_ko
當然,我們也可以添加源碼目錄信息。這些就和用戶態調試沒什麼區別了。